新冠逆境心理學 – 是謹慎,還是焦慮?

新冠逆境心理學

新冠逆境心理學 - 應對新冠疫情

新冠逆境心理學:第五波疫情爆發,確診數字每日上升,不少人都擔心自己有染疫風險而積極注重衛生。但所謂的擔心,究竟是謹慎還是焦慮的表現?

新冠逆境心理學 - 焦慮小測試

• 每日花很長時間關注疫情消息
• 得知疫情消息會心跳加快、手心冒汗等身體不良反應
• 看見染疫或圍封大廈的新聞,覺得自己即將會有同樣的遭遇
• 肌肉崩緊
• 反覆清洗及檢查家居日常用品,確保乾淨衛生
• 害怕去人多的公共地方
• 看見有感冒症狀的人,以為他染疫,立即與他保持距離

如果以上的狀況可以來形容你,那麼現在的你可能有一點焦慮了。

焦慮

焦慮包括擔心及恐懼,長期覺得壞的事情即將發生,令我們的情緒尤其敏感及負面。

在疫情肆虐的環境下,每天留意着新聞、社交媒體的疫情消息,看見等候做檢測長長的人龍,及全副防疫裝備的醫護人員,都增加了我們心理上的壓力。

重重壓力底下,會刺激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而產生生理反應,而這些反應變正正是焦慮的症狀。

當我們下次再聽到相同的消息,例如又有新一波疫情或者又要做強制檢測,大腦便會將反射的本能般自動記起對抗上一波疫情時的負面情緒。

誇大/選擇性認知

以上選項5-7正正是誇大的例子,被誇大的認知與現實真正會發生的機會並不相對。選擇性認知的人會接受部份事實(通常是負面後果) 而拒絕其他可能性。

不確定因素

確診數字高低起落,防疫措施頻繁變更,對變種病毒缺乏認識,都會令人覺得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,容易將疫情或染疫的後果想得極端,比現實會發生的可能性更為嚴重。

察覺到自己擔心的程度超出合理範圍,是注意到自己正處於焦慮狀態的第一步。調整心態,冷靜分析事實,控制資訊量的接收,能舒緩焦慮的情緒。具有危機感,用合理程度謹慎應對,才能在疫情的持久戰下,與病毒共存。

訂閱科和隨筆

獲取我們的最新動向

陳棨豪

Void 冥想App 創辦人 & 培訓導師

擁有催眠治療師(NGH)、臨床催眠治療師(ACHE)及NLP高級執行師資格。 透過為機構、公司及個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及培訓,加強公眾在心理健康上的意識和關注。

這是Void吉祥物

訂閱科和隨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