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印度教瑜伽而言,冥想的過程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沈靜,釐清和檢視俗世的貪慾、憂慮、情感等,不再受俗世所煩擾,達至最純淨的超然意識境界,和內在的神聖性乃至整個宇宙融合。換句話說,冥想是瑜伽中平靜心神的一種靈修方式。平靜心神也可以讓人領悟內在快樂,所謂的內在快樂是指,「我」的快樂並非倚靠外在物質而產生,例如別人對「我」好、「我」今天學校考試考獲一百分、「我」升職加薪等等,而是因為「我」在冥想當下感到安好而生出喜悅。
佛教裡的內觀亦著重冥想的體會,修行者透過內觀,如實地觀察事務的實相,從八苦之中解脫,達至覺醒頓悟;內觀的修行方式有觀息法、靜坐等。佛教裡的八苦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苦。人是感官動物,時常因為無可避免的種種生理現象和在社會裡的人際關係,而感到苦惱不堪,佛陀的教導是讓人透過看破事物的真實面貌,不再單靠感官經驗來理解事物。
約公元6世紀,佛家的「禪」在中國盛行,流傳至東南亞朝鮮、日本、越南等地。「禪」出自於梵文「禪那」一詞,「禪」重視統一內在,心無雜念,達至身心和諧,可以透過打坐、冥想體驗外在環境和內在心靈的合一,求取覺悟。禪宗不限於單一的修行方法,因為把「禪」融會貫通後,「禪」存在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。密宗,又名金剛乘,亦以打坐、冥想為修行方法。密宗目前在盛行於日本和西藏。